<table id="izmz6"><ins id="izmz6"></ins></table>

<dd id="izmz6"></dd>

    <optgroup id="izmz6"></optgroup>

  1. <acronym id="izmz6"></acronym>

    1.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黨建之窗 > 扎實做好新時代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扎實做好新時代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發布人:  2024-04-18

      倪 虹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精神

        堅持守護根脈,準確把握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根本目標。“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忠實記錄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全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保護好傳承好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必須增強歷史自覺,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傳承珍貴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多層次、多方位、持續性挖掘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內涵,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根脈。

        堅持人民至上,準確把握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價值取向。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既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與民生福祉緊密相連,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使歷史文化遺產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切實把保護價值體現在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堅持交流互鑒,準確把握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時代要求。“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明交流互鑒,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標志性象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保護好傳承好這些寶貴遺產,既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進人民群眾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國參與全球文化治理、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的重要工作。必須堅持交流互鑒,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文明對話,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基本形成以承載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價值的城市、村鎮等復合型活態遺產為主體和依托的立體保護格局,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展現新面貌、跨上新臺階。

        建立了多層級多要素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堅持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將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歷史地段、工業遺產等納入保護名錄,形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系統的載體。一是保護對象年代縱深延展。既著眼中華文明5000多年、近現代歷史180多年,又聚焦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古今并重,強化各時期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二是保護對象類型持續豐富。92片紅色文化型歷史文化街區、85片工業遺產型街區、81片民族特色型街區、68片區域文化型街區等一大批承載重要記憶的古建筑、老街區納入保護體系。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分六批將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莊列入國家保護名錄,保護福建土樓、徽派民居、湘西吊腳樓、客家圍屋等傳統建筑和傳統民居55.6萬棟,傳承發展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5965項,形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群。三是保護對象數量大幅增長。目前,全國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2座、名鎮312個、名村487個、傳統村落8155個,歷史文化街區1200余片,歷史建筑6.35萬處。與2012年相比,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增23座、名鎮新增131個、名村新增318個,歷史文化街區數量實現翻番,歷史建筑數量增長了近5倍。大運河、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等9處歷史文化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標志性象征。圖為2023年9月20日拍攝的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標志性建筑——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土樓群。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開創了城鄉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生動局面。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進活化利用、以用促保,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提升風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一是以人為本更有溫度。實施歷史文化街區綜合環境提升工程,補齊水、暖、電、氣、熱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消除建筑結構和消防安全隱患,留住原居民、“煙火氣”,讓居民在老城區、老街區也能享受現代生活的美好。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農村危房改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相結合,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二是活化利用更具生機。在70余個城市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更新改造一大批老廠區、老商業區等老舊街區。支持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旅融合發展,引入創新創意產業,22片歷史文化街區、10條老街成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讓古城、老街、老建筑等“老地標”變成“新名片”。三是風貌特色更加彰顯。穩妥推進城市更新,變“拆改留”為“留改拆”,許多城市建立嚴格的歷史文化風貌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制度,原風貌、原味道地保留了一批老街區、老胡同、老里弄,使城市更具特色、更有魅力。

        新時代新征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事業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進入與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協調的新階段。我們要統籌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保護與利用、單體保護與整體保護,持續在真重視、真懂行、真保護、真利用、真監督上下功夫,推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健全全過程保護工作機制。保護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要建立健全城鄉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制度,持續開展普查認定,把保護對象找出來、掛上牌。切實抓好規劃,編制實施好全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加快推進省級體系規劃和新一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審批。穩妥開展修復修繕,堅持問題導向,與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充分銜接,根據體檢評估結果合理制定年度計劃,切實推進工作。建立以居民為主體的保護實施機制,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前介入城鄉建設的工作機制,加強對既有建筑改建、拆除管理。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等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強化監督檢查和考核問責。監管必須“長牙帶刺”。要持續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評估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清單和問題清單,對保護不力的地方進行通報,對問題嚴重的地方報請國務院列入瀕危名單。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并制止各類違法破壞行為。配合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執紀問責,嚴肅處理因不作為、亂作為導致嚴重破壞的相關責任人。聯合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形成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保護合力,嚴厲打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領域侵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

      作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

       

      分享到:
      X
      微博二維碼
      微信二維碼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
      重慶考古
      亚洲 欧美 日韩 国产 精油按摩 高潮丨欧美freesex黑人更粗更黑丨欧美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丨zooslook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table id="izmz6"><ins id="izmz6"></ins></table>

      <dd id="izmz6"></dd>

        <optgroup id="izmz6"></optgroup>

      1. <acronym id="izmz6"></acronym>